互联网医疗是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其以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载体和支撑,开展线下传统或线上衍生的医疗健康服务。本文对互联网医疗的业务逻辑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年疫情到去年管控放开,互联网医疗一直在风口浪尖,热度居高不下,本人从从业者和观察者的角度出发,用2篇文章,分享对行业的观察和理解:上篇(理想与现实),完整讲述互联网医疗的业务逻辑和现状;下篇(暂定:鸿沟与东风,预计3-4月发布)从个人从业经验和行业认知出发,剖析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是何因素造成,未来起飞的“东风”又在哪里。
一、何为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其以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载体和支撑,开展线下传统或线上衍生的医疗健康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诊疗、电子健康档案、疾病管理、康复管理、电子处方、远程治疗等。
1. 从供需关系定义行业范畴 从需求的角度:可囊括针对健康用户(亚健康)的产品及服务需求、针对非健康用户的产品及服务需求;
从供给的角度:与需求对应,供给侧可分为针对健康用户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预防管理、个性化评估检测、健康咨询、康复调理等);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管理、机构为医疗保障的健康养老服务;以及保健用品/食品服务产业、其他健康服务产业。针对非健康用户,可分为医疗服务、医药产业和医险三大模块。
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历史 篇幅原因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关键词在搜索引擎自行了解。
二、逻辑完整且美好的“理想” 1. 政策环境:监管细化+以评促建,配套逐渐落地 医疗健康与人民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是一个政府高度监管的领域,以保证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国内支付方主要是国家医保,公立医院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这些特点也导致政策对行业影响大。业内戏称,“政府红头文件是行业的MRD”。
“积极全面推进”医疗信息化: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医疗领域数字化建设和智慧医疗建设成为“十四五”时 期的重要任务。政府对医疗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支持政策经历了 从“适当推进”到“加快发展” 再到“积极全面推进”的变化;
以评促建: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远程协作,包括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手术等,成为智慧服务评级3和4级必选的评审项。
细化互联网诊疗监管: 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内容涵盖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监管的细化,是 国家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关注。
附其他监管政策:
《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 – 2022年9月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 – 2018年7月 《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 – 2018年7月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 2018年7月 2. 需求增长:疫情常态化+人口老龄化,需求逐步增长 疫情常态化: 新冠疫情以来,互联网医院业务量激增,一方面是直观的业务增长,另一方面,疫情背景下的线上问诊、开方行为,也是一次对居民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全面教育和心智建立;
人口老龄化: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比上年增加99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伴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提高,养老基建、慢病管理、长期健康管理的发展将迎来增长;
(艾瑞数据;国家统计局)
3. 供给稀缺: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满足 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中国三级医院数量为3275家,累计诊疗人次数为22.3亿人次,其余二级、一级及未定级亿元公诊疗16.5亿人次。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数量占比8.96%,门诊次数占比57.47%,住院次数占比55.81%;
10%不到的三甲医院承接超过50%的诊疗需求,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即是行业现状也是痛点。
4. 商业逻辑:故事完整且“美好” 1)美好的商业模式
我们从各种PR、头部玩家的招股书、已上市公司的年报中都能找到他们对业务蓝图的描绘,为了方便理解,我将其抽象简化成下图的模型: 用低门槛门诊、咨询吸引刚需的患者流量,再进而通过药品利差、健康类增值服务赚取利润,将低频的医疗需求转化引导为高频且长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持续与用户(患者)产生触点和变现。 其中还有商业保险业务的参与,一方面是丰富服务提升保险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健康维护控制出险成本。
在这个模型里,用户(患者)获得了长久的健康,医院缓解了线下工作压力,商业公司赚到了钱,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2)市场热度居高不小
从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元年)-2022年7月,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如下,正如上述所判断,资本对互联网医疗处于持续加码阶段。(投融资数量减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领域出现了头部玩家,投融资更集中,例如2022年超过10亿的融资就有2起:微医,普瑞眼科)
三、市场凛冽且骨感的“现实” 现在有这么一门生意:宏观支撑(政策支持),需求刚性且快速增长,痛点明显(供需不匹配),那一定能迅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投资人踏破门槛的那种。结合上一部分的描述,似乎互联网医疗也是如此,可现实是这样吗?
1. 头部玩家裁员“过冬” 去年年末,在一份流传甚广的《全员公开信》中,好大夫在线CEO王航宣告接下来将进行裁员和转型。有内部员工称,此次裁员涉及产研、销售、运营等所有岗位,裁员比例可能高达70%;
对关注行业动态的同学而言,此类新闻近年来并不算新鲜:
2021年, 微医 首次递交IPO招股书,与此同时宣布裁员, 员工数量由4000削减至3000左右,并将原工资的20%转为绩效奖金 ,几乎等于降薪;
2021年末,累计融资超过10亿的健康管理头部企业 妙健康 , 员工从最高点650裁撤至200+;
2022年, 智云健康集团 上市前后内部裁员,杭州产研大幅度裁员,知情朋友戏称:“现在才是真正的扁平化管理,都快直接向大老板汇报了。”
2. 普遍的盈利困境 裁员固然有冲击上市时的资本操作考虑,但这些头部玩家的大规模裁员,背后是整个行业陷入盈利困境的缩影:
叮当快药: 2018年至2021年, 净亏损分别为1.03 亿元、2.74亿元、9.20亿元、15.99亿元,亏损逐年递增,至今尚未盈利。
圆心科技: 2021年10月交表,2018-2020年及截至2021年8月末, 累计亏损达11.44亿元 。
微医集团: 2021年招股书显示,2018-2020财年分别亏损40.52亿、19.37亿和19.14亿, 报告期内累计亏损近80亿。
智云健康: 2022年7月上市,2019-2021年间,年内亏损分别为5.65亿元、28.97亿元与41.53亿元, 累计亏损超76亿。22年7月初28.8的股价跌至今日(2023.02.28)的6.18元。
3. 互联网医疗的终局是“卖药”? 近些年,在互联网医疗企业频频冲击IPO的招股书和上市后公布的财报中,不难发现,核心营收都在“电商”、“药房”或“在线商城”的收入上,不免让人嘀咕,似乎互联网医疗在“卖药”之外,并没有真正探索出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型。
目前行业主要有三类卖药场景:医药电商、健康与医疗服务、数字化营销;
其中,医药电商营收规模最大:
阿里健康: 21财年实现首次年度盈利,年利润为3.43亿元,22财年由盈转亏,医药自营业务占比87%(179/205),医药电商增速减慢但扔占营收大头。
京东健康: 京东大药房为载体的自营业务是京东健康主要的收入来源,2021年营收262亿元,占比同比增长56.1%,占总营收比例为85.3%(262/306)。
健康与医疗服务,场景优先,领域垂直,主要玩家有:
平安好医生 (常备药和保健品,与其庞大的保险用户对应), 思派健康 (专注特药), 智云健康 (慢病领域,招股书显示,20年药店医疗用品供应占营收超过40%)。
数字化营销:主要面向B端,利益相关方是药企、医生、医院,这里不做展开。
互联网医疗的终局是“卖药”?本是一句从业者的无奈和自嘲, 时至今日,业内人士这句打趣似乎慢慢照进了现实。
四、最后 上篇主要是分享互联网医疗的定义和业务逻辑,以及真正的发展现状,下篇为从个人从业经验和行业认知出发,剖析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是何因素造成,未来起飞的“东风”又在哪里?
下篇:鸿沟与东风——摘要:
二次审视:互联网医疗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做不好在线医疗? 行业东风从何来,何时来 参考资料: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 – 国家卫健委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国家卫健委
步入深水区的互联网医疗,究竟在如何卖药?卖什么药?- 动脉网
各公司(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微医等)公开的招股书、财报
本文由 @gxx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