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的解决思路早而有之,其中也不乏黑暗的处理手段。近期走红的剩菜盲盒营销方案以独特的创意和节约、环保的方式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这篇文章介绍了具体什么是剩菜盲盒以及新概念的案例,最后从灰色地带到环保达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一些看法。推荐对餐饮行业、新消费营销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01 “今天,我吃剩菜” 新时代打工人加班结束走出大厦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而是前往某知名烘焙店“取剩菜”。
晚上21时,烘焙店柜台上已经摆满了“剩菜”,等待领取的队伍掐着点赶到,分秒必争。
是的,万物皆可盲盒家族又添了一位新成员——这次叫“剩菜盲盒”。
这种剩菜盲盒并不是实打实的剩菜,而是餐饮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未售出库存,以“剩菜盲盒”的形式,在专门的小程序上展示,并以折扣价打包卖出。
盲盒类型主要以烘焙、简餐、寿司为主,参与商家中也有不少知名餐饮门店。11块钱的面包新语、墨茉点心,19.9的原麦山丘,5块钱的贝果、寿司,打的就是一个物超所值。
走红这段时间,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了不少分享打卡与攻略。
“不同商家上架时间不同,有早上10点的,有下午4点的,下单靠手速,但有些可以预约。价格分为几个档位,5元档、11元档、19元档、35元档…抢购到后,有些店是随时可取,也有是规定在具体时间才能领取的,过时不退。拆包基本看运气,不过大多都会有物超所值的感觉就对了。”
19.9一单的墨茉点心局剩菜盲盒,大多可以开到价值接近50元的组合,其中不乏热门单品鲜芋爆浆麻薯、拉丝盘挞等。
原麦山丘的魔法袋,可以拆出当天现烤的基本款或新品,运气好可以开出价值80元的产品组合。
不少网友纷纷戏称,这是一轮“拯救流浪食物大作战”!
02 “剩菜盲盒”走红,新概念处理“临期菜品” “剩菜盲盒”概念走红后,小红书上不少留学归来网友惊呼,“国内也有Too Good to Go了”?
事实上,这个概念在进入国内前,早在国外流行开来了。
2015年,丹麦一家公司专门开发了一款APP,用以将餐厅等每日打烊前的临期食品甩卖信息,汇总到该APP平台上进行二次甩卖,APP命名即为“Too Good to Go”,释义“丢了可惜的好东西”。
用户打开软件后,通过位置信息,可以智能检索到附近餐厅、烘焙店、甜品店、咖啡店、超市等不同类型店铺,当天快要过期的食物,通过“Magic Bag”(魔法袋子)的形式重新打包,以打折价售卖。
盲盒类型比国内更丰富些,除了烘焙还有西餐、中餐等。
本着环保主义的核心理念,搭建一个以折扣价出售当日打烊前卖不掉的食物或临期食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物浪费与碳排放,同时间既提高了商家的库存周转,又使得“穷人”能够不心疼的吃到食物。
发展到今天,Too Good to Go以丹麦为起始点,目前在14个国家拥有超过500万用户。根据相关资料透露,2019年该APP收入就已达到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8亿元)。
概念进入国内后,2021年上线的“惜食魔法袋”是国内大陆第一家该类型食品盲盒平台,以长沙为起点,目前范围覆盖至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武汉、杭州、合肥等多个城市。
通过与线下餐饮门店的合作,在小程序上线当日临期食品,上架食物类型多为甜品烘焙、寿司、简餐轻食、咖啡等,上架食物戏称为“剩菜盲盒”,其中不乏原麦山丘、墨茉点心局、面包新语等知名餐饮品牌,盲盒价格以10元档为多。
在官方公众号上,创始人“小葵熊的熊爸爸”写下惜食魔法袋成立背后的故事:
“因为平时工作忙,经常晚上十点从公司出来,总能看到写字楼下的商铺在倾倒东西。
最初以为是残羹冷炙,但一次看到全国都很有名的蛋糕店在扔很精致的面包和糕点,一知名的快餐品牌将好好的米饭和当日未卖出的肉制品也扔掉时,我特别震惊,店员解释说大多是公司要求,卖不掉就扔。这些粮食都是有生命的,被倒掉的粮食一定特别难过。”
在惜食魔法袋后,国内陆续出现了如袋走PACK AGE、兜着走DZZ、米粒盲盒等同样成熟的“剩菜盲盒”平台。其中袋走、兜着走主要覆盖上海地区,盲盒类型包括烘焙甜点、饮料咖啡、便利熟食、商店与超市的折扣等;米粒盲盒目前营业范围则为成都多个商圈,盲盒类型有甜品、健身餐、水果等。
如此形式的剩菜盲盒,在互联网新消费人员中走红是可以预料到的。当“决战拼多多,搜刮新羊毛”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密码后,性价比已经是年轻人最基础的选择,而质价比才是在疫情消费降级大背景下,当之无愧的“头把交椅”。
而另一个层面,从餐饮商家的角度出发,剩菜盲盒的底层逻辑,还在于以“新概念处理库存,进而压低成本的一种可尝试形式”。
03 从临期食品到剩菜盲盒,在“灰色地带”和“环保达人”之间寻找平衡 在解决“剩菜”这个事情上,餐饮商家们不是没有尝试过。
全家等24小时便利店售卖的盒饭,通常会在凌晨或夜间降价促销;不少烘焙店有自己的“免费档口”,用以放当日没卖出的烘焙点心;西快大佬麦当劳曾在门店内开辟过“剩菜架子”,将当日剩余汉堡小食免费对外;疫情暂停堂食期间,海底捞等餐饮品牌也将库存蔬菜、水果等新鲜食品摆出零售…
而在剩菜盲盒之前,另一种处理库存或者说压低成本的形式也曾在餐饮行业流通过,那就是前两年大肆盛行的“临期食品”。
内参君此前针对临期食品在餐饮业的流通进行过深度调研,结果表示,餐饮行业使用临期食品的现象是长期普遍存在的。
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限,但仍在保质期内,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可价格却是正常食品的“骨折价”。既不伤天害理又不违法违规,还能节省大笔原料支出,显然是个好方法。
冰鲜半成品、奶制品、包装饮品、半成品熟食等等临期食品,大量流入餐饮渠道,最终聚集在各式各样的低价自助餐厅、小餐饮外卖店、团餐等处。
利用临期食品这样常见的形式,对于餐饮人是讳莫如深,处于灰色地带的领域。从不大肆宣传,也很少对外透露。而内参君此前也了解到,不仅是使用临期食品,甚至有厂家与经销商或终端餐企串通配合,将临期过期食材返厂,修改保质期的违法行为,同时还伴有食材走私行为。
去年7月,必胜客北京两家门店被曝光食安问题,将过期食材篡改有效期标签后续命,门店负责人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情发酵后,一度在微博引起热议,有关部门立刻下场,两家门店闭店检查,被罚款10万元。
无独有偶,随后接连爆出胖哥俩肉蟹煲卖隔夜死蟹、上海某星巴克门店使用过期牛奶…事实上,很多知名餐饮品牌都曾在“过期”这事上栽过跟头。
临期尚且可谈,过期一旦与餐饮商家挂钩,等待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口诛笔伐,更是法律监管层面的严格审判。
而如今走红的“剩菜盲盒”,实际上更像是临期食品的“改良餐饮版”,只不过,更加正规化、公开化、透明化。
从偷偷使用临期食品,到规范化后不使用转而低价或免费处理,再到如今二次平衡找到透明公开的新形式,越来越多餐饮商家,走上了“与剩菜做斗争”的道路。
04 剩菜盲盒能成为流行吗? 说到底,从利益层面来看,剩菜盲盒解决的是餐饮商家估清问题。
商家解决库存、消费者低价购买好物,同时间减少食物浪费,怎么看都是个一举多得的好思路。
但这真的是一个好的解决思路吗?也不见得。
剩菜盲盒背后,还夹杂着一系列隐患,需要法律监管、市场认识、商家自律、消费者诚信等多重维度的支持。
单就上述临期食品相关的食安问题来说,在剩菜盲盒最先流行起来的欧美地区,商家对于临期食品标准的执行非常严格,市场监管力度也同样严格。而在国内,对于临期食品标准的执行办法,尚未明确出台相关监管办法,这意味着在食品安全层面是一片空白,一切全凭商家与消费者的双向信任与良心。
在社交平台上,按时间顺序筛选,也不免能够看到有关食品安全、消费体验等方面的负向评价。有网友直言道: “过期卖不掉了,换个噱头低价售出,吃进嘴都是酸的,好东西不会便宜卖的,一分钱一分货!”
不过也有烘焙商家匿名对内参君回应道,“我们售出的临期食物绝对都是当日现做的,装袋封盲盒的时候,我们也会挑选状态相对较好的,当日甚至隔日吃都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但的确有顾客买走过了几天后,又有投诉,这样的 倒打一耙实在让人难受,以后也不会再上架了。”
食品离开商家档位时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在盲盒的形式下,一切责任难以追究源头。
形式可以盲,品质不能盲。
剩菜盲盒想真正成为流行,还需要漫长的市场教育周期。
作者:张心笛
来源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ID:cylbnc)
本文由 @餐企老板内参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