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少听大V们瞎逼逼

设计动态2022-08-24

为啥那些明显不合逻辑的剧本,在网上依然会有那么多人信以为真?原因很简单:那些顶流大V,多数既不输出有效信息,也不输出知识内容,他们只疯狂输出一样东西——情绪。本文将为你解析社交媒体上挑动情绪的内容为什么这么火,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为啥明显不合逻辑的剧本,会有那么多人信以为真?其实,天天泡在社交媒体上,早晚得被不合逻辑的东西洗脑。这是为什么呢?

一、情绪,是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 原因很简单: 那些顶流大V,多数既不输出有效信息,也不输出知识内容,他们只疯狂输出一样东西——情绪。 这么牛逼的规律,可不是我总结的,这是某头部MCN的老板对我说的,实在是醍醐灌顶!

在网上,这种似是而非、情绪拉满的内容,那真是一抬脚踩死一片!我随便举两个例子。

下图左,是某位解读王羲之的书法,说他每个字都是“精心设计、三点切圆”。于是,围观者纷纷精神勃起: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科学艺术完美融合!您看,寥寥数言,就催人尿下,促人心梗。

其实,王羲之的书法造诣,跟那个圈没有毛关系。而且,中学数学告诉我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三点,都是共圆的(见上图右)。从这点来看,我跟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又拉近了一点!

甚至有些挑动情绪的内容,还会打着理性、客观的幌子。 比如说,两个月前,有一批大V,不约而同地都在输出同样的论调:越南出口已经超过深圳了,马上就全面接管全球供应链了!

于是,举国的网友们,男的沉默,女的流泪。或惊讶,或哀伤,或悲愤,或屎来刻不容缓,似乎要为中国重返农业社会早做准备。

当然,在这样的情绪背后,真相是很复杂的,虽然说越南出口涨势喜人并不是瞎说,可是如果再多调研一些数据,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越南一直徘徊在逆差边缘,而这里面还包括了大额的石油出口带来的顺差?为什么越南的进出口比GDP还要高那么多?

显然,有些人只是在“六经注我”,偷偷地从事实和数据中裁剪出一些,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的情绪侧漏。这些人啊,并不是傻,就是坏。

您可以自己做个调研,找几条点赞多的短视频,看看是不是要么令人捧腹,要么催人尿下,要么天怒人怨。如果你上网就是为了获得情绪,分泌点儿荷尔蒙、多巴胺、玻尿酸什么的,那准能求仁得仁;可是如果您为的是探求真相、学习知识,那还是洗洗睡吧!

即使有些看起来在“理性、客观、中立”地讨论问题、普及知识的内容,也会巧妙地刺激一下你的好奇心、优越感、同情心,才能让你顿生“不转不是灵长目”的情绪。而他们的结论与知识本身是对是错、有什么适用范围,则根本没人关心,甚至是有意无意的误导大众。

当然,这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无可厚非,因为人家要的就是流量,就是粉丝。但是如果作为观众,您就得留点儿神了,别让人家用情绪牵着你的鼻子走。

二、为什么理性的内容火不了? 为什么在自媒体环境下,很难有效输出知识呢?这跟现代社会的知识结构有关。今天,科学已经昌明好几百年了,指导社会生产的各种前沿知识,几乎都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推进。而 科学的两条腿,一条是逻辑,一条是实证。

什么是逻辑和实证?逻辑,就是靠三段论那样环环相扣的推理得到结论,只要前提正确,过程严谨,结论就是对的,比如上面说的三点共圆;而实证,是在统计学的指导下,通过精心设计的调研和实验,得到充分代表普适情形的结论,像上面说的越南进出口的调研,本质上是个实证方法的问题。

遗憾的是,无论是严谨的逻辑,还是充分的实证,都不大可能在几百个字的微博,或者几分钟的视频里说明白。我们举两个例子。

上回在直播时聊到过一件事儿:期货是没有躺着赚钱的确定性策略的。这事儿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期货交易是个零和博弈,而博弈论里有个定理——零和博弈没有纯策略最优解。所以,没有任何掷筛子成分的确定性交易策略,不可能是最优策略。哪怕是得了诺奖的期权定价公式,照这个来的基金后来也倒闭了。

好,如果您想搞明白这套逻辑,什么叫零和博弈?为什么期货是零和博弈?什么是纯策略解?这个不行啥策略才行?这后面的问号一环扣着一环,每一环还都挺烧脑,非得端着几本书愁眉苦脸地啃上几天,才能弄清个大概。

关于实证,这里误解就更多了! 很多人觉得,只要数据是真的,就很容易拨开云雾见日出,可实际上,这里的陷阱更多。

比方说,北京市的平均房价下降了,是不是大家买房便宜了呢?乍一听,这不废话么!但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市区的房价涨了,郊区的房价也涨了,但是郊区的销量占比提升了,所以全市的均价下降了!您看,均价下降这数据是真的,可是您不论在哪儿买房,都比原来要贵也是真的!

那么,要公允地比较两年的房价,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其实,这不就跟统计物价涨幅一样么,先得有个一篮子商品,锚定这些商品算,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统计结果。

这么看,要搞清房价涨跌,先得确定一组确定的房子标的,算出类似于CPI的指数,还得处理新的聚居区冒出来怎么调整的问题。这一套既枯燥,又麻烦,有哪位刷短视频的有这个闲暇把这些搞明白呢?可是如果不这么搞,那么所谓统计数据,基本上也就是:别人想让你信啥,就能从裤裆里掏出啥来。

您看, 逻辑也好,实证也罢,几乎都不可能在社交媒体早泄一样的科普视频里说明白。 这倒不是因为没人能说明白,而是真想要说明白的,观众骂着街就退票去了,所以根本也火不了。

于是,在这样的社区氛围下,聪明的博主,都从刺激你的脑细胞,转向刺激你的肾上腺了!管他是不是胡说,您听完了爽得一激灵,不就得了么?

三、小结 了解了这些,您就能明白:想靠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特别是短视频内容,让您了解事实真相、提高知识水平,那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缺乏逻辑链条、没有实证过程,顺着大V们嘴角流出来的那些词儿,基本可以说信则有,不信则无,靠谱程度全看脑残粉儿的觉悟。 有人还给这种信仰驱动的“知识”获得途径,带上了个高帽子:认知。

当然,我并不是劝您戒网,而是建议您“多发少看”:多发,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锻炼自己的表达,圣人说“教然后知困”嘛!少看,是为了避免一天到晚五迷三道、热血沸腾,还以为自己掌握了太阳系运行规律,随时准备跟霸天虎同归于尽。

我个人的态度更彻底点:只发不看。当然,您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会看,争取像土地爷一样有问必答。但是那些大V们说了啥,我是一概不知。这倒不是说网上没有靠谱的东西,实在是因为时间有限,没工夫搞垃圾分类罢了。

特邀作者 北冥乘海生,公众号“计算广告”(ID:Comp_Ad)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