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但毕业生的求职之路却并不顺畅。毕业即失业的大环境下,很多毕业生纷纷出逃,他们抛本转行、逃离北上广深,选择慢就业、选择自由职业……
2022年毕业季的求职之路,似乎拥堵不堪。
据报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
随着“慢就业”“灵活就业”“摩擦性失业”等新名词的出现,大学生就业焦虑感愈发加深。
滚滚浪潮下,有的逐浪大厂,而有的立足现实。许多毕业生在背起行囊走向职场的过程里,磨平棱角、接受当下的心态逐步体现出来。
一、拿到offer也被放了鸽子 能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正在成为毕业生们的共识,而现实却是事事并不总如人意。
“设计行业不是一般的卷!”龚鹏在与锌刻度交谈时说到:“我们专业是两个班,我们班有26个人,到6月中旬时仅3个人找到工作。而这3个人都是拖关系找到的,因此,对环设专业学子在北京的处境而言,要么你十分的优秀,要么你有家庭支撑。卷不动的话,就像我前段时间的状态一样,待业!”
锌刻度了解到,龚鹏在今年3月已经与北京一家设计院谈妥工作,该公司也表示毕业后可随时入职。
不幸的是,4月,疫情反复,龚鹏也被“放了鸽子”:“设计院的HR是在晚上11点给我发的微信,并说明他们因为疫情已经不需要招收新员工。当时已临近毕设结束,此前我根本没有把‘找不到’工作作为烦恼。”
毕设即将结束,毕业即将到来,工作突然“消失”,龚鹏突然慌乱了起来。
之后,他一边忙着毕设,一边忙着找工作。“一个月内投了至少300份简历,都石沉大海。由于疫情影响,设计院与工作室也大都不招人。学院老师也尽心尽力地帮助我们找工作,但基本上没有一家需要招‘环设’的学生。”
据智联招聘4月26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46.7%的应届毕业生收到了录用通知,低于2021年的62.8%;有15.4%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也低于去年的18.3%。与签约率相比,求职录取率的降幅更显著,从侧面反映出招聘岗位减少,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余地缩小。
图源:智联招聘
求职道路坎坷、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间,加上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以及北京疫情的影响,找工作对龚鹏来说就变得举步维艰,而他当初想做设计师的美梦在现实打击之下逐渐破碎。
诚然,设计这一行在近年变得很极端,大公司所需要的设计要大众化、商业化;工作室需要个性化。
总体而言,自己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龚鹏而言,想在北京各大高校设计学子中出色,很难。
“之后可能不会执着于本专业了。目前已经在寻找其他行业的工作,毕竟,我也不想一直待业。”龚鹏对锌刻度谈到他之后的计划,而与龚鹏一样,将求职视角转到他行身上的还有翻译专业的恩静,她说到:“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就很不错了!不太纠结于是否与我的专业匹配。”
二、有人“抛本转行”,有人投资数字藏品 “就成都来说,销售岗位较多且底薪都较低,休假也只有单休。而我现在的岗位能运用到我所学的专业,虽然用到英语翻译的不多,但朝九晚五加周末双休,薪资也比一般销售岗位高,我觉得这份工作很适合我。”毕业于四川某高校翻译专业的恩静这样说到。
在进入外贸公司之前,恩静有过前台、销售、行政助理的实习经历,可以说,她的工作经验算是很丰富的了。
薪资、休假、公司福利等待遇是恩静选择工作的三个重要条件。
“当下就业形势不好,如果我追求我的职业发展的话,难免会有‘画大饼’的错觉。而且,翻译一类的工作,要么有很高的成绩,否则很难专注于纯粹的翻译工作。最注重的是自身利益的实现,能稳就业才能谈发展。”诚然,与恩静同样专业的同学大都选择考编或进入教培机构,而恩静选择在外贸公司做着半销售半翻译的工作,是在成都就业大环境下做出的“恰好”选择。
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对本届毕业生来说,薪酬福利仍是求职时首要关注点,占比65%,低于2021年的68.5%;表示“大环境不好,稳定最重要”的占比36.2%,排名第三,高于2021年的29.8%。
由此说明,在以00后为主要的毕业生千万大军中,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之下,如何让自身利益得到稳定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和恩静一样选择其他行业,另谋生路的还有会展专业的张元。在他现在的生活里,数字藏品就是他工作的主阵地。
“今年3月份开始接触数字藏品。一开始没有想过会坚持这么久,只想着与朋友随便玩玩。后面发现赚得比我工作的还要多,因此也就将重心放在了这上面。”对张元来说,数字藏品就仿佛打开了他的第二个世界。
在各种空投、各种藏品中,他得到的是比布置会场、制定方案等会展活动多的收益。“刚开始交了888元的会费,因为不想这笔钱打水漂,所以选择跟着群里面的人学习。”
iBox、唯一艺术、优版权、山海经、元本、幻藏、鲸探等软件充斥着张元的手机屏幕,而他所要做的,除了要时刻掌握群里面的一手信息,还要盯着各软件上各藏品的售卖价格走向。
一旦时机成熟,就将自己所拥有的藏品进行售卖,等待下一个“接盘侠”。
Ibox上的部分藏品
谈到后续会不会继续做数字藏品时,张元谈到:“数字藏品,确实是有极大的诱惑。我有时候亏了几千元,就会想通过另一个藏品赚回来。而实际上,这一极具风险的行业,并不适合长期发展。只能说是短暂的侧重吧,因为疫情,会展这一行影响较大,而我的空闲时间便多了起来。”
确实,对张元来说,数字藏品只是暂时的“转行”,而要想靠各种“好藏品”与“好科技”发家致富的话,仍是不现实的决策。
毕竟,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何况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三、他们选择逃离“F4” “北上广深”,一度被人们称为一线城市“F4”。
有的人将求职难题抛向了转行,而有的人则将目光瞄准了“新一线”城市。
“北京房价太高了!”毕业于北京某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陈木谈及他回成都找工作的原因,“租房、就业压力大,没有熟人在北京,四年的大学生活除了与同学的相处,我更多地感受到了北京生活节奏的加快感与处于一个异乡人的孤独感。”
锌刻度发现,在近五年的求职就业中,新一线城市逐渐占据主力。城市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各城市人才需求加大,新一线城市逐渐成为了毕业生们的“香饽饽”。
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长三角和川渝地区是年轻一代追逐的乐土,杭州、武汉、西安、成都等“新经济领域”发达城市,依托新技术、以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强化城市竞争力,吸引人才落地扎根。另据麦可斯研究发现:近五年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从2017届的36%上升至2021届的40%。
图源:智联招聘、麦可思研究
按陈木的话来说:“虽然成都在西班牙语领域里的机会确实不如北上广深,但对个人来说,就业环境以及发展空间较一线城市大,也就给予了就业的更多可能性。不管是从事翻译类工作还是创业。”
当然,从北京跨到成都也需要一个缓和的过程,陈木也是如此。
在找到一份“好”工作之前,他选择将在市场监管局里的工作作为一个短暂的跳板,因为他对锌刻度提到:“还未确定工作之前也要保持忙碌的状态,博得一个好工作不是偶然,而是积淀。”
陈木也好,恩静也罢,他们都是在考虑一个适合自己就业的环境。
对00后而言,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如微博用户“财经殿下”写道:80后是离开家乡,扎根北上广。90后是逃离北上广,寻找诗与远方。00后是不去北上广,我就在家乡。一线城市,就是吃鸡游戏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留下的都是高手中高手,没有胆量或者家里没支持的00后,确实兴趣不大。
就读于浙江某大学的云南籍学生梅梅表示今后会选择生活在绍兴,目前工作很顺利,加上浙江对毕业生有创业补贴、包容性也比较大,对园艺专业的我来说后续可能会进行创业。
“不想去往北上广深工作的原因,一是对绍兴的熟悉感;二是绍兴的就业机会较大。与其在繁华的灯红酒绿里负重前行,倒不如在舒适自在的小城里感受光的温暖。”
在千万大军的求职之路上,毕业生们都尽力抓住“就业的稻草”,于他们而言,立足现实或许是最佳选择。
(应采访者要求,龚鹏、张元、恩静、陈木、梅梅均为化名)
作者:卢 丽;编辑:陈邓新
来源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专注科技、互联网新经济原创深度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刻度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